新闻动态
返回首页 > 新闻动态 > 阅读详情

教育漫话|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底线思维重建与障碍破解

作者:mouxin发表时间:2024-07-26 阅读次数:1096


立足热点,畅聊教育。大家好!四川嘉祥教育微信公众平台原创教育新闻评论栏目《教育漫话》又与您见面了!教育漫话立足时下教育热点,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评论和观点分享。

 

虽是仅供参考的一家之言,但我们诚意满满。更希望关注教育、热爱教育的您能在评论区将您的观点分享,与我们一起畅谈。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底线思维重建与障碍破解

陈兴中/

 

前不久,四川优质教育促进会组织了关于新质生产力视阈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圆桌论坛,论题将拔尖创新人才”“新质生产力两个熟悉和陌生的概念组合到一起,这不仅是因为老话新说,更重要的是两者关系紧密,值得相提并论。

 

 2024072409212635174.png

 

新质生产力是永恒的存在。历次工业革命,创新性地改变原有生产方式,形成属于那个或这个时代的各类“新质生产力”。当代新质生产力的共同特点是向人工智能转型。它是全球化的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为支撑的生产力转型,是伴随着现代科技发展进程,基于人类福祉追求,源于国家之间激烈竞争的转型。就我国而言,发展新质生产力,更是迫在眉睫,那就是基于民族复兴,实现大国崛起,应对欧美无端打压的需要。基础教育如何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面对宏大命题,我从拔尖创新人才发展需要的角度表达思考和观点。

 

我以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要在夯实基础上不遗余力。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夯实基础,必须遵从规律,重建底线思维!

 

什么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底线思维?不同视角有不同理解。从教育实践误区反思出发,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过程中可观察、可感知、可把握的行为视角出发,来理解底线思维。我选三个点位:一是保护“想象”,二是允许“试错”,三是培养“人格”。三点一线连成底线。其核心是:为奇思妙想争自由;给探索创新留空间;为卓越创造增能量。内在逻辑是:保护想象才有创新火花,鼓励试错才会助燃星火,培养人格才能坚持创新伦理。然而当下,创新人才培养的底线遭强拆!当务之急,所要做的是重建拔尖创新人才的底线思维。怎么重建?个人之见,须破解三道障碍:


破应试潮流扼杀想象和捆绑大脑之障

倘若,教育主客体仅仅是心往应试想,劲往应试使,孩子哪有梦?任何儿童原本有想象基因,需要教育呵护。我外孙女三岁时画她妈妈的像,我问怎么没画头发,结果她不假思索地翻过纸张,在画像背面刷刷刷地画满浓密的长发。符合逻辑的空间概念、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出乎我的意料!在经历了多年的学校教育之后,异想天开的蛛丝马迹荡然无存。想象极其重要,电学之父——英国自学成才的科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法拉第,电灯的发明者爱迪生等等古今中外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者,哪个不是以想象为起点走向事业的成功?安徽农民杜文达发明载人飞行器获国家专利,引起五角大楼关注。无独有偶,只有初中文聘的四川绵阳理发师王强,以800元的资金造出陆空两用机,飞行高达3000米。这些民间的发明创造,正是源于想象。创造发明,人人都有权利,一切皆有可能。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因此,发展颠覆性的新质生产力,离开了人才的丰富的想象是一句空话。

 

 

 


破标准化塑造不留探索空间之障

现实的教育,对人的标准化塑造的典型表现是,不允许学习者出错,不鼓励试错,美丽的错误被视为障碍。任何发明创造的成功,必经历无数次的试错纠错。但现实的教育害怕出错,运用千锤百炼的题海战术规避考试出错,追求标准答案。学习重负压身,学生哪有时间和精力自主探索和试错?日本的田中耕一获化学诺奖,正是因为实验不惧出错甚至将错就错,歪打正着拿个诺奖。遗憾的是,教育为防患和减少考试出错,提前透支智力储备,消耗精神能量,使学生心灵无闲适,大脑不留白,脑中只有标准答案。有一所著名高校的招生领导,在自主招生的面试中与一群学霸交流后,发出“一个也看不上”的感慨。那是因为他发现学霸们面对问题的回答惊人地相似。因此,人才培养的标准化塑造之障,不破怎行?

 


破健全人格培养难以落地之障

人才有人格。而教育的人格培养却遭遇瓶颈,人文生态堪忧。生存竞争、应试竞争导致善与爱的人格培养取向难以落地。我们所期待的拔尖创新人才是心存善意,创造美好,造福人类。因此,规避人工智能环境下的新质生产力隐患必须重视人格塑造。曾经,爱因斯坦警告了可怕的原子弹,霍金、马斯克又警告AI比原子弹更可怕。因为,现代科技掌握在不怀好意的人手中会极端危险。当下的网络行骗,利用高科技手段犯罪盛行,其中开发配套软件或编程的始作俑者,哪个不是行业技术的高手?做出危害人类之事正是因为丧失人性、人格!人,无论有多大本事,若无家国情怀和真善美的人格,怎能为国家做贡献,为人类谋福祉?

 

 

 

我国人口众多,无论教育做得如何,总会出那么些高精尖人才。但资源、精力等成本的投入与拔尖创新人才产生之比严重失衡。一个拥有十四亿多人口的大国,本国籍的诺奖获得者还停留在个位数。沉重的钱学森之问,令教育非常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并以行动慎重回应。但在此过程中,夯基强基的科学策略和理性实践力度还不够,存在性急地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一个时段的科研课题、新的工程或“办酒席”来做。这固然有一些道理。而我更推崇做“家常便饭”。我们的基础教育首先是整体性提升公民素质,造就大基数的适应未来的高素质强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和有幸福感的普通人。而只有那些有梦想、有创造、有公德的人,才能在不可完全预知的未来和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此基础上,有卓越贡献的拔尖创新人才方能大批量地产生。因此,教育所需做、所能做的是,以务本之态重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底线思维,以可行之策、拓荒之力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兜底行动,在基础教育的不同学段、各类课程实施中,强化底线思维,日常性地随机运用底线思维,还拔尖创新人才的苗子以想象的空间,探索的机会,创造的条件。这样,奠基性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就进入了状态。

 


 

 


发表我的评论
您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

集团地址

成都市锦江区晨辉二街66号

集团邮箱

service#jxfls.com(#替换为@)

邮政编码

610000

嘉祥集团官方微信

嘉祥集团官方微信

© 2010-2025 嘉祥教育集团版权所有 蜀ICP备18025807号-1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106号